市政府昨日首次对外公布我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全市大中型制造业总产值为2534.5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87.81%,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3.74,提升1.76%(规模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2.45,提升1.53%),连续四年超过80分,总体趋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运行,有力支撑和促进了我市制造业“质量、速度、效益”协调发展。
昨天,厦门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了《2009年厦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析报告》,报告透露,根据2009年的测评数据,目前我市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已连续3年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六大亮点
亮点一,全市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四年超过80分,持续超过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亮点二,重点企业群体持续引领全市,质量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重点工业企业、名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等四类重点企业群体质量水平及发展能力均有不俗的表现,得分均在84分以上,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约3-4分。
亮点三,外资企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内资企业持续向好超过港澳台资企业。外资大中型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略超50%,指数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2;内资企业重视研发投入,逐步加大技改力度,不断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因此竞争力指数逐年提高。
亮点四,质量水平、发展能力双双提升,“长短腿”现象有所改善。这2项指标得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两者差距从2007年的11分、2008年的11.4分,缩小到2009年的8.98分。
亮点五,质量管理能力再上台阶,产品实物质量符合性水平优势明显。
亮点六,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15个重点产业分三大集团
对重点产业质量竞争力的测评结果显示,我市15个产业整体质量竞争力表现仍然突出,其中有13个产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80,有11个产业的指数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仅有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和纺织两个产业低于80。
但是,15个重点产业之间竞争力发展仍不平衡。排位第一的产业为平板显示产业,排位最后为纺织产业,差距达到16.29,非常明显。分析报告指出,按照指数高低划分,15个重点产业质量竞争力大致可分为三个集团。第一集团: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平板显示、水暖及厨卫、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眼镜6个产业指数在90.6—85.49区间,尤其是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平板显示、水暖及厨卫3个产业指数超过或者接近90,凭借着突出的“质量水平”和较强的“发展能力”引领其他产业。第二集团:汽车、船舶、运动器材、烟草加工、生物及新医药、航空工业、工程机械7个产业指数在83.87—80.98区间,这些产业同样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第三集团: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纺织2个产业指数分别为77.78、74.31,连续2年在低位徘徊,这2个产业质量竞争力尤其是发展能力有待加强。
各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差距缩小
2009年的测评结果显示,我市各行政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依次为:集美区86.48、湖里区85.41、思明区84.78、海沧区82.48、翔安区82.41、同安区79.87。对比上年,六个区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集美、思明、翔安、同安4个区达到4年来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岛内外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平衡局面正逐年得到改善。报告分析说,六个区竞争力指数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相差6.61,四年来差距缩小趋势明显,说明我市岛内外一体化不断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