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卫厨行业协会官方网

加入协会当前位置:首页 > 加入协会 > 预警信息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世界贸易投资报告》(全球篇上)

时间:2015/11/3 10:51:00 来源:本站 作者:秘书处 点击:337次 收藏

      一、世界经济、贸易与投资现状

      1.世界经济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世界经济前瞻以及面临的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7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实际GDP增速为3.2%,连续3年增速出现回落;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4%,2015年进而增至4.0%。为了应对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之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达国家(地区)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缓和政策。随着这些政策效果的显现,相关国家(地区)的工矿业生产以及失业率等经济指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企业的投资意愿也逐步上升。而受益于发达经济体经济的复苏,增速一度出现放缓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也企稳回升。但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仍然面临着欧洲经济通缩的长期化、美国财政紧缩措施导致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出、结构改革迟滞、中东与乌克兰等地缘政治危机等诸多风险,在这些风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全球经济的增长势头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减弱。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地区),预计这些国家(地区)2014年的实际GDP增速为1.8%,2015年增速将扩大至2.4%。其中,尽管美国2014年经济增速出现短暂下滑,但预计2015年其经济增速将升至2005年以来最高的3%左右的水平。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金融缓和政策带来的家庭资产的增加、雇佣状况的改善、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成本降低、进口依赖度的下降,以及贸易收支状况的改善等等。

      欧洲方面,财政紧缩政策给欧洲经济体带来的下行影响正在减弱,其经济正在呈现出缓慢复苏。在度过了欧债危机的关卡后,冰岛、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相继脱离了IMF的援助。在财政以及安全化的目标下,欧元区2014年的经济增速有望时隔3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方面,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上述国家(地区)呈现出经济增速回升的基调,预计其2014年的实际GDP增速将达到4.6%,2015年进而增至5.2%。然而,由于一些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速仍然表现疲弱,因此IMF在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仍然下调了对于上述国家(地区)的增速预期。其中,亚洲2014年的经济增速预计为6.4%,2015年将小幅升至6.7%,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增速最高。从中国的经济表现来看,7%的经济增速仍然位列主要国家的首位,但相比过去数年10%的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当前,中国在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的同时,正在力求金融层面以及政治层面的多项改革。IMF也发出警告称,随着快速而不均衡的增长给中国政府、银行和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实施关键经济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有必要采取“一轮果敢措施”,以确保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成功,当务之急是“遏制整体信贷增长,阻止金融行业进一步累积风险”。

      (2)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风险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QE)政策是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该政策在提振美国及世界经济方面曾起到一定作用。而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美联储将于2014年10月底彻底退出QE。IMF在对美国经济的年度审查报告中指出,美联储退出QE可能会引发市场反应,造成“过度的”利率波动,从而给全球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新兴经济体被认为特别容易受到美国货币政策趋紧的影响,IMF建议相关国家应做好准备,应对金融不稳定性的升高,决策层则应允许汇率反映基本面变动,但须防范无序调节的风险,包括透过干预手段平抑过度剧烈波动。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无论是QE的推出还是退出,都不得不被动接受。QE退出时,全球流动性宽松,资金涌入新兴经济体,推高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输入通胀。而在新兴经济体国内经济面临调整的时期,QE的退出将使其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经济和政策环境。

      目前,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以及高通货膨胀的风险,投资对GDP的比重过高也是风险之一。以中国为例,内需疲弱的经济结构过度依赖于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开发。此外,高失业率也成为阻碍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例如,南非以及尼日利亚的失业率已超过20%。超高的失业率不仅拖累经济增长,而且还会带来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的国内政治局面的不稳定。

      因此,随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内外部条件逐渐减弱,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重新致力于推动内部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生产力。由于发达经济体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速度不一,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更多的波动和更高的借贷成本。IMF建议指出,新兴经济体应当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巴西、土耳其等国应减少对消费的过度依赖,中国应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低收入国家应该发展新兴产业以攀升至价值链的更高端,高收入国家则应首先增加对研发、教育、科技的投入。此外,由于结构性改革会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当与公众就长远战略进行沟通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确保经济增长成果均衡共享,保护弱势群体并使之免于承担过多的改革带来的转移成本。

      2.全球贸易发展现状

      (1)全球贸易继续呈现“弱复苏”态势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统计显示,2013年,以出口为基准的全球贸易额相比2012年增长1.6%,共计18.3万亿美元,相比2012年-0.5%的增速有所提升,但仍然呈现出“弱复苏”的态势。贸易增速可以分解为价格要素(进出口价格指数)和数量要素(进出口数量指数,实际的进出口数量)两个要素。2013年,全球商品价格的下滑抑制了出口。IMF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出口价格(以美元计算)相比2012年下降0.3%。其中,初级产品价格下降1.6%,已连续第2年呈现下滑态势;饮料价格降幅达到11.9%;金属价格同比下降4.3%,金价和银价分别下降15.5%和7.9%;曾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现下跌的铁矿石价格,在2013年则出现5.4%的上涨,基本回升至2011年的水平;能源价格同比下降1.8%,其中,煤炭、天然气以及原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2.2%、6.6%和0.9%。2013年,全球金属以及能源价格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乏力,以及发达国家缩减金融扩张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流出等。

      扣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后,2013年,全球实际出口量同比增长1.9%,实际进口量同比增长3.3%。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2008年8月的进口量为参照,从欧盟进口量的变化情况来看,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的进口量陷入增长“停滞”状态,2011年之后一直在低位徘徊。但进入2013年则呈现出缓慢回升的态势。而美国的进口量也增长乏力,2013年仅增长0.9%,主要原因是原油进口量的大幅削减。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情况看,中国进口量表现较为坚挺,在中国主要进口产品中,尽管矿物性燃料增长乏力,但电机、仪器等产品的进口量增长显著。此外,巴西的进口量也在电气机械以及橡胶制品的拉动下呈现增长态势。

      2013年,全球发达国家(地区)的贸易额共计10.9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相比2012年的-2.0%实现了正增长。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共计7.4万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9%,与上年3.2%的增幅相比出现明显回落。

      从主要国家(地区)2013年的贸易情况来看,欧盟28国的进口额(包括欧盟内部)同比增长0.5%,尽管实现正增长,但自欧盟外部的进口额则同比下降3.2%。因此,欧盟内部的贸易增长较为显著,增幅达到3.1%,相比上年的-7.1%出现大幅增长。其中,德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3.3%,德国对欧盟内部(增长3.3%)和美国(增长6.1%)的出口额均实现增长。从出口商品来看,德国的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等出口增长显著。

      2013年,美国出口额同比增长2.2%,相比上年4.3%的增幅有所回落。其中,美国对欧盟的出口额同比下降1.3%。从出口商品来看,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出现大幅增长,原油出口额更是同比大增97.3%。进口方面,美国2013年进口额同比下降0.4%,主要是原油进口额同比下降13.3%。从国别来看,美国自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以及伊拉克等产油国的原油进口均出现大幅下滑,降幅分别达到43.0%、18.7%和30.9%。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商品贸易总额首超4万亿美元,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其中,中国出口额共计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2.1%。同期,中国对欧盟28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1.1%(2012年为同比下滑6.2%),增速由负转正;对中东地区的出口额增长13.7%,比上年增幅提升了7.2个百分点;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以及伊拉克的出口额同比分别大增12.9%、24.0%和40.3%。进口方面,2013年,中国进口额共计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中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是集成电路,进口额同比增长20.2%。从中国进口集成电路的主要来源国(地区)来看,自美国、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的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倍、44.1%以及20.6%。在集成电路进口额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智能电话的出口额也实现大幅增长,其中,中国对美国、中国香港以及韩国的智能电话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3.6%、16.3%和15.5%。

      另一方面,2013年,俄罗斯的出口额同比大幅下降17.7%,其中,煤炭、小麦以及钢铁产品的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7.4%、22.5%和24.2%。与俄罗斯类似,在资源出口额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南非等资源出口国的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5%、0.2%和4.4%。

      (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编辑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厦门市卫厨行业协会 闽B2-20040156号-1 技术支持:卫厨网